新時代中國調(diào)研行·黃河篇|黃河岸文物新生 激活沉淀千年的璀璨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9-13 08:38:28 | 來源:新華網(wǎng) | 作者:王學濤 | 責任編輯:鄭偉黃河同長江一起,孕育了中華文明。一處處文物宛如一顆顆珍珠點綴在黃河兩岸,成為燦爛文明的訴說者。近年來,文物大省山西加大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利用力度,激活古老文物生命力。
■ 印證文明發(fā)展
偏關縣天峰坪遺址、興縣碧村遺址、襄汾縣陶寺遺址、絳縣西吳壁遺址……山西黃河流域古遺址數(shù)量眾多,一批考古項目印證著文明發(fā)展。
今年3月,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成功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(fā)現(xiàn)。專家們認為,這是晉陜大峽谷東岸發(fā)現(xiàn)的規(guī)模最大的史前石城,是展現(xiàn)以中原為中心的中華多元一體文明形成軌跡的重要窗口。
圖為外城門址“品”字形墩臺組合。(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)
走進碧村遺址,不禁贊嘆4000年前先民們的防御智慧。這座石城三面環(huán)河鄰溝,高等級建筑四周砌筑護墻、內(nèi)外雙重城墻、城門雙甕城結構。
“該城址展現(xiàn)出層層設卡、處處把關、謹慎布防的結構。”碧村遺址考古項目領隊之一、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華夏文明研究所所長張光輝說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宏偉的外城門址。它南北跨度74米,東西進深48米,由三個石包土芯大墩臺圍合成“品”字形,墩臺附近設置多個門塾和障墻,形成內(nèi)外雙重甕城。
碧村遺址中大型建筑遺存還表現(xiàn)出“以中為尊”的禮制特征。張光輝介紹,高等級核心建筑位于遺址中心高臺上,大型連間石砌房址秩序井然,以其中一座房址為中心,兩側(cè)房址依次向西縮進式分布。墻體、灶址規(guī)劃與所屬房址面積成正比,等差設置。
“這說明這座石城建造得非常講究,也表現(xiàn)了城址主人強大的社會組織和協(xié)調(diào)能力?!睆埞廨x說。
■ 銘記紅色歷史
山西黃河沿線的臨縣、興縣、石樓、柳林等縣是革命文物較為密集的區(qū)域。近年來,當?shù)丶訌姼锩奈锉Wo修繕與展陳提升,充分發(fā)揮其社會教育功能。
圖為中央后委駐臨縣歷史陳列室。(臨縣文旅局供圖)
在呂梁市臨縣雙塔村,坐落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后委機關舊址。7處民居院落修繕后,掛上了中央外事組舊址、軍委作戰(zhàn)部舊址、中央書記處特別會計室舊址、毛澤東同志路居、葉劍英同志舊居、楊尚昆同志舊居等的牌子。村里還創(chuàng)辦了中央后委駐臨縣歷史陳列室,并對外開放。
這段光輝的歷史這幾年才走進公眾視野。
臨縣黨史研究室主任張海紅從事黨史研究30余年。為搶救挖掘這段歷史,她20多年到全國多地走訪調(diào)研。在她的努力下,中央后委在呂梁的這段紅色記憶再次呈現(xiàn)在世人面前。
張海紅介紹說,1947年3月,黨中央主動撤離延安,中央機關和軍委機關3000余人東渡黃河陸續(xù)到達臨縣,隨后中央后方委員會在此應運而生,他們駐扎在雙塔村及周邊幾十個村莊長達一年之久,協(xié)助黨中央指揮全國的解放戰(zhàn)爭。
為什么選擇臨縣?張海紅說,這跟臨縣地理位置好、群眾基礎好、軍工所需的煤鐵資源豐富等因素有關。臨縣出動人力、物力、財力支援前線戰(zhàn)斗,成為呂梁精神形成的一個重要源頭。
“歷史因銘記而永恒,精神因傳承而不滅。如今革命舊址得到保護利用,這是我多年的夙愿?!睆埡<t說。
■ 留住黃河風情
黃河大鐵牛、黃河古棧道……隨著時代變遷,黃河上的交通早已時移勢易,但在歷史風塵中保留下來的文物卻將昔日的繁華展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
在山西平陸縣杜家莊段黃河岸邊的石崖上,保留著680余米長的黃河棧道,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它們依山腰向內(nèi)開鑿成豎“凹”型棧道面,再在通道巖石上開鑿方形壁孔、牛鼻孔、底孔等孔槽,插以木梁,梁上鋪板,形成完整的棧道。
走在被時光打磨得光滑溫潤的通道上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原始的木構件已蕩然無存,只有各種壁孔、底孔殘留于通道巖石上。在山崖凸出的棧道拐彎處,巖壁上深淺不一的繩磨槽痕,仿佛穿越時空,讓人聽到了黃河船夫的號子聲。
圖為工人在鋪設防護網(wǎng)。(平陸縣文物保護中心供圖)
為防止碎石脫落將古棧道掩埋或毀壞,近兩年國家出資對杜家莊段黃河棧道上的危巖體進行了搶險加固。目前工程已竣工,古棧道上方有專業(yè)防護網(wǎng)防護,新修的排水溝阻斷了崖壁上方雨水對古棧道的沖刷。
平陸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宋國杰告訴記者,這是新中國成立后,第一次對平陸縣黃河古棧道進行危巖體加固。
“雖然古棧道已失去使用價值,但卻顯現(xiàn)著古代智慧和航運能力。通過保護,排除了古棧道的安全隱患,讓后人得以看到老祖宗的聰明才智。”宋國杰說。